廉洁文化|名士文化篇之老舍

2022-11-18 20:58:00 浏览量:48 责任编辑:王广福

老舍(1899年2月3日-1966年8月24日),满族正红旗人,本名舒庆春,字舍予,笔名老舍。中国现代小说家、著名作家,杰出的语言大师、人民艺术家,新中国第一位获得“人民艺术家”称号的作家。

老舍生于北京,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,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。老舍上面有4个姐姐和3个哥哥,他最小,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。由于长年地洗衣裳,妈妈的手始终都是鲜红和微肿的。而晚上,她还要在一盏小煤油灯下,做白天接下来的缝纫活。过年了,老舍喜欢到大街上看人家放焰火,看人家穿新衣、戴新帽。每当他看到街上谁家又宰了两头大猪,谁家又弄了一大筐冬天看不到的水果,妈妈总是说:“孩子,我们家的饺子肉少菜多,是北京城最好吃的,不要去看人家的了。别看咱们家穷,可咱们要穷出志气来,让别人看到咱的腰不是泥做的,硬着呢。”穷要穷出志气来,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老舍的心里。

老舍上小学那年,已经出嫁多年的姐姐给老舍做了一双新袜子给他穿上,看着弟弟兴高采烈地去上学了。但是弟弟放学回来时,她发现弟弟的脚上却是空空的。她问老舍:“弟弟,你的新袜子呢?”老舍从书包里掏出那双新袜子,说:“老姐,我一出校门就脱掉了,我怕穿坏了。我上学时穿,放学了就脱掉。姐姐,我要和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比学习,不是比阔气。”第二天上学,老舍仍穿着以前穿的旧袜子,头抬着上学去了。走着走着,老舍想,我把鞋也脱下来,不就能够少磨些鞋底吗?于是,大街上多了一个光着脚走路的小小读书郎。

梅花香自苦寒来。老舍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培养了勤俭节约的精神,树立了远大的志向。当他功成名就之后,仍然持续着勤俭的好习惯。一次,朋友邀请他参加一个舞会。舞会是一个隆重的场合,穿着自然要讲究一些,但是老舍只有两套灰布中山装,洗过几次后,就显得旧了,穿在身上像个清洁工。老舍就穿着这套衣服进了舞会,他对投来不解目光的朋友说:“对不起了,这已经是我最好的衣服了。”

老舍纪念馆位于大明湖景区南岸,座落在水西桥北侧,面积约136平方米。沿街为拱形山门,现存门楼,坐北朝南,进门为座山影壁,二进院落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,老舍执教齐鲁大学,寓居济南四年多,不仅度过了一段平静温馨而美好的时光,也是他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黄金时代。可谓“济南成就了老舍,老舍也成就了济南。”如今,老舍先生关于济南的许多文学作品,以及他留在济南的许多故事,都已成为泉城济南这座城市文化的一部分。用老舍自己的话说,是“时短情长,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。”老舍纪念馆以此为主导,在三个展室内通过八个方面以展板的形式,图文并茂地展示老舍与济南的生活和文学成就。